辛淑兰:我在塞浦路斯维和
我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维和培训中心的一名教师。2023年10月,有幸通过联合国塞浦路斯任务区(又称联塞团,即UNFICYP)的视频面试,2024年2月再次作为一名单警,被公安部派遣到塞浦路斯执行维和任务。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2日,我们一行两名女警抵达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正式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国塞浦路斯任务区维和工作。23日,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紧锣密鼓地展开。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各重要部门的负责人都会来讲授相关的维和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看得出来,这些欧洲警察拥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除了带点嘟噜打颤儿的欧洲口音,和母语为英语的警察可以无障碍交流。讲课的时候也像炫技一样,语速飙到极致,搞得这几天入职培训精神高度紧张,虽然和国内有6个小时的时差,整整一周的培训竟然没有时间打个瞌睡。
驾驶考试(driving assessment)在这个任务区极其严格。这里的考试用车就是日常巡逻用的手动挡右舵驾驶福特大皮卡FORD RANGER。考试途经狭窄弯曲的城市道路,途中有大大小小几个陡坡,加上左侧道路行驶的交通习惯,时常有人驾驶考试不能通过而被遣返。多亏有多年手动挡汽车驾驶经验,使我幸运地在培训期间顺利通过驾驶考试,并在通过又一轮面试后被分配到位于首都尼科西亚的二战区莱德尔警局(Ledra Police Station),正式开展塞浦路斯任务区的维和警务工作。
初到任务区,作为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的老师和有过维和经验的维和队员,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同期抵达任务区且是初次维和的同伴顺利完成工作和生活的过渡。在同伴驾驶考试失败后,我给予鼓励和关心,一起边练车边总结注意事项,直到其最后顺利通过考试。生活中,我发挥自身优势,在警队日和警察俱乐部活动(mugin-mugout)等大家聚会及重要节日组织聚餐,动手做中餐美食,让远在异国他乡的队员感受家的温暖和家的味道。在联塞部队高级警务顾问(SPA)确定赴任时间后,我充分发挥在首都工作的优势,积极配合副高级警务顾问(DSPA)和高级警务顾问建立联系。
在中国警队确定增派维和警察之后,我积极提供各种帮助。面试前提供各种任务区相关资料,并解答各种问题。三名新队员到达任务区后,我积极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想办法提供联合国车辆让新队员熟悉车辆,为顺利通过驾驶考试做准备;协助解决租车租房等重要生活问题;协助联系当地华人兑换欧元,解决新队员出国前欧元准备严重不足的问题;设家宴欢迎新队员等。
我在联塞团工作期间岗位为巡警(patrol officer),日常工作主要是巡逻,包括常规巡逻和与军方的联合巡逻。巡逻途中发现警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涉及希族塞人的违法活动,要联系南塞警方协调处理;涉及土族塞人的违法活动,要联系北塞警方协调处理。
为期一年的维和工作中,除了日常巡逻和缓冲区内的常规违法活动处理外,我还参加了多次联合国大型活动及南北塞各种双边活动的安保及联络工作、缓冲区难民营的各种沟通协调工作等。曾独立处置过两起非法移民案件、一起缓冲区野生动物死亡案件,因为反应迅速、处理得当高效,受到任务区警察部门最高领导——联塞部队高级警务顾问和副高级警务顾问的高度赞扬。
为期一年的维和工作中,我利用这次宝贵经历进行了各种调研和实践并加以总结整理,还收集了任务区工作生活相关的大量资料,以方便后续维和队员参考及任务区相关科研使用。
调研实践工作主要是利用休息日在不同战区和不同岗位熟悉工作。 对一战区的三个警局、四战区的皮拉警察局的重要岗位都进行了实地调研和体验,也对相关警务工作有了比较具体直观的了解,后续会进行总结和整理,方便赴塞浦路斯任务区维和候选人参考。
由于之前警队派遣出现中断,我们到达任务区的时候没有前任警队接应,工作生活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工作方面,如驾驶、任务区具体工作内容、方式及特点等缺乏具体了解;生活方面,如租车、租房、银行卡、电话卡、购物等,也缺乏经验。在联合国同事的帮助下,各种问题陆续顺利解决,也因此积累了宝贵经验。
周悦:将“枫桥经验”融入维和工作
在地中海东岸的塞浦路斯皮拉村,中国维和警察臂章上的五星红旗与联合国蓝盔交相辉映。
在天津社区巡逻时磨炼的“铁脚板”,成了我在皮拉村开展工作的“金钥匙”。面对任务区语言混杂、文化多元的复杂环境,我将“枫桥经验”融入维和日常:走访村民时用当地语种问候化解沟通壁垒,调解纠纷时以“东方智慧”平衡各方诉求,甚至教当地儿童用中文说“平安”。我的巡逻日志写着:“社区无国界,民心相通才是真平安。”
在以欧洲警察为主力的任务区,我通过早餐时间穿插茶艺展示,借“一带一路”案例讲解中国外交理念。欧洲同事感叹:“周警官让我们看到,中国警察的装备包里不仅有装备,还有五千年文明的密码。”
面对维和任务区女性占比不足的现状,我主动分享中国公安培养女警的机制,传授天津社区工作中的女性沟通技巧,甚至在跨文化调解中示范刚柔并济的东方执法艺术。同事们评价:“周警官证明,女性特有的共情力和韧性,正是冲突后社会最需要的治愈力量。”
作为渤海女儿,我在地中海岸的坚守,不仅是中国警务国际合作的生动注脚,更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女性打破边界、兼济天下的担当。正如我在维和日记中所写:“胸前的国旗告诉我,世界的平安,应有中国女警守护的印记。”
侯炜:守护“缓冲区”和平
我叫侯炜,一名来自河南的维和女警。对于许多人来说,维和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但对我而言,这是我从警以来一直向往的神圣事业。2023年,我坚定地报名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维和警察选拔考试,并于同年7月通过了层层选拔,成功获得了联合国维和警察资格。2023年10月,经过紧张的备战,我通过了联合国塞浦路斯维和任务区的面试,并于2024年2月正式赴塞浦路斯执行维和任务。
作为当时中国赴塞浦路斯维和警队仅有的3名队员之一,我被分配到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战区利诺警局工作。我的主要任务是在联合国设立的“缓冲区”内巡逻,维护该区域的安全与秩序,防止南部希腊族与北部土耳其族之间的冲突,同时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并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利诺警局位于塞浦路斯西部山区,是该维和任务区中地域最广、巡逻里程最长、驾驶难度最高的警局。辖区的巡逻道路蜿蜒曲折,大多紧贴悬崖边缘,狭窄得仅能容一辆车勉强通过。路面上坑洼不平,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块。一到雨天,道路变得泥泞湿滑,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噬。山上不时还会有石块坠落。驾驶车辆行驶在这样的道路上,危险系数不言而喻。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战争原因,缓冲区内埋设了大量杀伤性地雷。尽管联合国排雷人员自2004年以来已排除了2.5万枚地雷,但据估计,目前仍有1.5万枚地雷待排除。我每天巡逻都要经过这些雷区,而这些雷区的标识因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已经严重磨损,稍有不慎就可能误触,对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作为巡逻警,我每天要驾车五六个小时在这样的山区内巡逻。遇到突发情况时,常常需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一次巡逻途中,我驾车经过一处陡坡时,刚通过一个急转弯,就遇到山上的大树挡住了去路。事发地旁边是悬崖,无法掉头,且车载电台和手机都没有信号,无法求助。在与两名维和部队军人尝试移走倒伏的大树未果后,我果断决定与维和军人配合,缓慢倒车几百米,最终在一处狭小的平地上成功掉头,返回安全区域后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了路况,避免了其他巡逻车辆陷入危险。
作为维和民事警察,我每天都需要处理“缓冲区”内发生的各类非法入侵、盗猎、农耕、放牧、采摘、倾倒垃圾等案事件。由于塞浦路斯任务区是非配枪任务区,维和警察的授权仅限于监督、调解、观察和报告,因此在面对许多案事件时,处理方式非常有限。
一次,在例行的巡逻任务中,我和一位来自异国的男警同伴,意外地在“缓冲区”内遇到了一群忙于“驯狗”的当地人,当我们准备劝说这群人离开时,其中一名男性情绪突然十分激动,指责维和警察不该“管闲事”,并怒吼道:“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土地,你们维和警察才是应该离开‘缓冲区’、离开塞浦路斯的人,滚回你们自己的国家!”这一幕瞬间点燃了外国同事心中的怒火,他不由分说与那名情绪激动的男性发生了肢体冲突。两人相互推搡着,口中不停地呼喊着让对方立即离开。我见状立即拉住同事,劝说其冷静处理事件,并与当地人耐心沟通,告知他们留在缓冲区的风险和后果。最终,这群人理解了维和警察的良苦用心,陆续离开了缓冲区,避免了冲突升级。通过这次事件,我的外国同事对中国警察的耐心和冷静表示高度赞赏,并对中国警察的职业素养给予了肯定。
尽管难民工作并非塞浦路斯任务区的主要职责,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欧洲难民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塞浦路斯作为难民的主要登陆点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民潮。联合国因此在“缓冲区”内设立了临时难民营,并由维和警察负责难民营的巡查、秩序维护和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特别是我所工作的一战区,是难民人数最多的。
难民营内,女性与儿童难民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简陋,食物匮乏,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身为女性维和警察,我在日常工作中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些难民,特别是那些亟需关怀的妇女儿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权益得到维护。
在一次难民营巡查任务中,刚下车,就有一个小女孩匆匆跑到我身边,用手比划示意她的家人需要帮助。我立即跟随女孩来到她居住的帐篷。通过翻译软件和手势沟通,我得知女孩的母亲腹部剧痛,躺在地上无法动弹。我迅速向指挥中心和联合国难民署汇报情况,并紧急联系当地救护车。但女孩的母亲因担心就医后孩子无人照料,坚决拒绝,只恳求给予止痛药物。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我耐心劝说女孩的母亲安心接受治疗,并承诺留在难民营照看孩子。最终,女孩的母亲放心去了医院。
在这样的点滴工作中,我与难民营的难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踏入难民营,孩子们便如小鸟般簇拥而来,虽言语不通,但他们纯真的笑脸与眼中闪烁的星光,足以让我深切感受到那份无需言语的由衷喜悦。而每当成年难民看到我警服上的中国国旗时,都会由衷地称赞:“China,good(中国,好)!”
在巡逻警察岗位上工作了7个月后,我通过面试,成功晋升为任务区一战区民事事务警察联络官。这一岗位不仅负责受理、审核并发放“缓冲区”内耕种、放牧、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民事活动许可证,还与联合国民事部门、维和部队合作开展项目实地考察和评估,并与当地警察及政府部门沟通处理“缓冲区”内的民事事务,建立与当地社区和民众的信任。
新的岗位对维和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与联合国各部门和当地民众的联系也更多、更广泛。身为连接冲突各方的桥梁,我竭力展现中国维和警察的英姿,以冷静沉着的姿态迎接挑战,用智慧之光化解危机,以妥善之策平息矛盾。
一次,当地消防部门的10余名工作人员申请进入“缓冲区”林区开辟消防通道。由于维和部队和维和警察部门当天任务繁重,无法安排人员执行护送任务,导致消防部门的工作无法按时进行。考虑到消防工作对维护“缓冲区”安全的重要性,我立即联系了辖区的联合国警局,并与战区各部门沟通,建议向这些工作人员发放短期许可证,由执行巡逻任务的维和警察将许可证带给他们。在我的合理建议下,各部门迅速合作,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项目的审批和许可证发放,最终消防人员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日复一日的维和工作中,我时刻牢记中国维和警察的初心和使命。我在任务区与国际同仁的协作中,彰显了中国警察的专业实力,同时以亲和友善的形象赢得了塞浦路斯民众的认可。
维和工作仍在继续,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为维护“缓冲区”的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中国维和女警,我深知,我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更是为了展现中国警察的风采与担当。我将继续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守护世界的和平与希望。■
(责任编辑:张敏娇)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