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网络恐怖主义的应对策略(2009.5)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6/18 10:51:37
浏览次数:14004  

  横跨两个世纪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经济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毒品走私、跨国犯罪、艾滋病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以残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信息化时代里,人们对网络的严重依赖性为网络恐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恐怖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将非传统安全问题引向了更为复杂的领域,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一、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 
  “网络恐怖主义”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97年,美国加州安全与智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巴里·科林博士就敏锐地发现了网络空间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现象,最早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这一称谓。2000年2月,英国在《反恐怖主义法案2000》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认为“影响政府或者社会的黑客行为”应归入恐怖主义的范围,首次以立法的方式确认了网络恐怖主义的存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司法部通过了《反对恐怖主义法案》,把“危及美国经济稳定和政府政党活动的黑客行为”列入“恐怖主义罪行”的黑名单。作为美国反恐先锋队的联邦调查局(FBI) 和美国国防部(DOD)对网络恐怖主义作了更详细的定义,联邦调查局将网络恐怖主义定义为:一些非政府组织或秘密组织对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所进行的有预谋、含有政治动机的攻击,以造成严重的暴力侵害。美国国防部给网络恐怖主义下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和电信能力实施的犯罪行为,以造成暴力和对公共设施的毁灭或破坏来制造恐慌和社会不稳定,旨在影响政府或社会实现其特定的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目标。美国乔治城大学著名的信息安全专家丹宁认为网络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和网络空间的结合,是指非法攻击或者威胁攻击计算机、网络以及存储在其中的信息,以威胁或者强迫某国政府及其人民满足一定的政治或者社会目的”。以上定义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是围绕着主体要素、行为要素和目的要素展开的。归纳起来,网络恐怖主义可界定为,非国家组织或个人以破坏一国或多国政治稳定、经济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恐怖效果为目标,实行利用网络或对网络进行攻击的活动。
  
  (二)网络恐怖主义的产生背景
  由于国际分工的不合理,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造成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激发了不发达国家中一些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者的不满、失望和绝望。他们进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极端恐怖主义行动。这是网络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在外部环境方面,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削弱了传统的国家主权,使国家对包括网络在内的经济资源控制力下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的组织革新不断强化了民间社团和非国家势力等行为主体,使其能够轻松建立远距离的国内或国际网络,并能比以往更好地联系、协调和采取集体行动。这在客观上极大地助长了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
  以美国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为特征的旧国际政治旧秩序,也刺激了网络恐怖主义产生。冷战后美国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政策,它不满足于现有国际地位,力图以其经济实力打破国际条约体系,主导国际关系的走向;它借助经济领域的强势地位竭力将美国式的文化价值观和经济模式强加于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大规模的意识形态反弹。这种种行为加剧了某些地区和民族对美国的反感和仇视,恐怖主义组织借助网络的力量,宣传宗教教义,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
  在可能性方面,“9·11”事件后各国加大了反恐的力度,加强了传统恐怖主义打击目标的安全防卫,严格出入境管理,通过反扩散条约等方式加强了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监控,这就使传统的大规模恐怖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国际恐怖活动的致命性和伤亡性日益严重,使国际社会谴责国际恐怖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恐怖分子改变恐怖袭击的策略,把现实空间的恐怖袭击与网络空间的恐怖袭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借助网络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的特点,进行双线作战,这使得网络恐怖主义活动日渐增加。
  1996年全球网络用户不到4000万,1998年达到1个亿,2000年超过2个亿,而到2006年底,全球网络用户数量达到7.65亿。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恐怖分子适时更新恐怖活动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从而促使传统恐怖主义向网络恐怖主义转变。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黑客与网络安全公司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网络的漏洞总是存在着,网络安全总是相对的,因而网络被破坏的可能性也就总是存在着。网络吸引恐怖分子的原因与其吸引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是网络自身的隐蔽性、广域性、廉价性和缺乏规范性。在网络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今天,恐怖分子可以随心所欲地躲避人们的视线,静悄悄地进行他们所愿意的恐怖活动,并且不会有任何征候,也不易露出蛛丝马迹。即使事后被人们发觉已经为时过晚,恐怖分子早已逃之夭夭;从事网络恐怖活动只需使用一台连接到因特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兴风作浪,而不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来实施,因此,恐怖活动几乎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二、网络恐怖主义的应对策略

  网络没有国界,各国却有自己的安全利益界限,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通常具有跨国犯罪的特征,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不是一国能够单独完成的行动,所以,应从战略高度加强反对网络恐怖主义立法,加强国际合作,动员民间力量,从根源上杜绝网络恐怖主义。
  
  (一) 将网络反恐提高到国家安全
  战略的高度  
  美国是最早提出、也是最重视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就明确把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未来美国将要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委员会在1999年发表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报告》中,首次将网络攻击武器定义为大规模破坏性武器,并将其与专指核、生、化武器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提并论。美国在2000年《国家安全报告》中首次把保卫能源、银行与财政、电信、交通、供水系统等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列为国家利益之首的关键利益。
  “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在加强现实空间反恐怖行动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网络空间的反恐怖措施。2003年2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发《保护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重申维护网络安全是一项艰巨的战略挑战,需要包括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全体公民在内的整个美国社会的协作和共同努力。日本2001年公布的“Japan计划”中,将“确保信息安全”作为五大主要方针之一,主张建立“对付网络恐怖数据库”,收集网络恐怖活动的信息,着手开发信息安全评估等基础技术。从各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反对网络恐怖主义,才能提高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更好反对网络恐怖主义。
  
  (二) 通过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建立国际和区域合作机制
  由于网络恐怖主义通常具有跨国犯罪的特征,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1998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俄罗斯提出的《在国际安全背景下信息和通信领域的发展》倡议,指出“考虑到有必要阻止为犯罪或恐怖主义目的错误使用或开发信息资源或技术”,“呼吁各会员国在多边层面促进对信息安全领域现有的和潜在的威胁的关注”。
  2000年10月26日,西方八国集团在柏林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水平和防范网上犯罪的问题。2000年底,欧洲委员会制定的《打击计算机犯罪公约草案》正式出台,包括美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公约,该公约的目的是要采取统一的对付计算机犯罪的国际政策,防止针对计算机系统、数据和网络的犯罪活动。2003年2月10日,欧洲委员会宣布一项联合打击对电力及供水等重要设施进行网络袭击的计划,并成立“欧洲网络及信息安全局”,该机构雇用来自15个欧盟成员国的30名专家,在各国保护网络及信息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提高各成员国预防和处理网络恐怖袭击的能力。 (黎雪琳)
  
  ……
  详见本刊2009年5期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