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志祯 贺子钰 特约记者/韩强 高文政 李磊 冯天龙
编者按
近年来,乌海市公安局大力推进“四项建设”,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紧紧围绕警务模式转型升级和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两大核心目标,立足本地实际,坚持民意导向,积极改革创新,主动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时代,以智慧公安建设为主线,在突出队伍精细化管理、合成作战、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智慧档案馆系统建设、打造“毒品危害萎缩型城市”等部分成果位居自治区乃至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富有乌海特色的公安改革创新之路。近日,本刊记者赴乌海专访了乌海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卜连海,请他为我们解读乌海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建设之路。
在合成作战机制下破获的海勃湾区系列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
乌海市公安局深入团结新村开展脱贫跟踪工作
地域特点: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万,有蒙、汉、回、满等40个民族。城镇化率达94.6%,位居全国第四位。
警队概况:乌海市公安局内设26个职能部门,下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区分局,治安、巡逻防暴、滨河三个直属分局和一个交警支队。全局实有民警1000余人,事业编制160余人,共计1200余人,基层和一线警力占总警力的94.4%。 立足实际 优化资源 提高效能
记者:卜市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本刊专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乌海市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整体情况和特点。
卜连海:感谢《现代世界警察》杂志对乌海公安工作的关注。乌海地处华北与西北结合部,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经济基础好、城镇化水平高,社会治安具有地域狭小、防范纵深不足、“洼地效应”明显的特点,犯罪呈现“两头在外”的特点,即外地人流入作案、作案后迅速逃离,侵财、贩毒等跨地域流窜犯罪高发。据统计,乌海每年有70%以上的刑事案件为外来人员流窜作案。另外,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波及时间短、蔓延速度快,仅靠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治安形势面临的新挑战。
记者:面对这种形势,乌海公安机关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卜连海:在自治区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警务模式转型升级和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两个核心目标,以打造立体化社会防控体系升级版为抓手,倾力推进公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变依靠“增加警力”“增加经费”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和“大呼隆”用警方式,走优化警务资源、降低警务成本、提升警务效能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维护稳定,在打造安全稳定政治环境上发力。深化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人力信息搜集体系和每周社会治安研判例会机制,推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全市社会治安形势始终平稳可控。组建了常态化反恐维稳处突队,创新特警、武警、巡警“三警联动”武装巡逻机制,筑牢了自治区“西大门”钢铁防线。同时,强化了互联网综合管理和舆情引导工作,建立全警舆情导控机制。
二、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在警务模式转型升级上发力。创新社区警务工作警组制,将派出所由原来的29个科学整合为16个,释放出更多一线执勤执法力量,打破过去治安、社区民警界限,实行两人一组警组制,民警全部沉入社区,做到了警务前移和一警多能。创新“三侦合一”和探组制,打破侦查部门工作“大锅饭”,整合各分局刑侦、禁毒、经侦三支侦查力量,实行合署办公,全面推行两人一组探组制,切实提升了破案攻坚能力。创新交通管理勤务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深度挖掘交通事故规律特点,由过去被动接警、上路站高峰的粗放勤务向警力投放事故高发时段、部位的精确用警模式转变。创新交巡警一体化合成执法,改变过去交警、巡警职能单一、缺乏协同的工作模式,共同承担巡逻盘查和交通管理双重职责,取得了社会面警力倍增的效果。警力编排从“不计成本”向“联勤联动、集约使用”转变。全市刑事警情在连续四年两位数下降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了12.8%;重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起数连续四年下降,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0人,下降35.7%;火灾形势保持平稳。全市公安机关用“辛苦指数”换取了老百姓“安全指数”“幸福指数”的“双提升”。
三、更加注重平安建设,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上发力。构建合成作战新机制,将业务人才、侦查手段、信息资源全方面合成,紧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多发性侵财“小案”,坚持破案与追赃并重,形成了信息高度集中共享、部门高度协同配合和指挥高效快捷扁平的新机制,70%刑事案件的侦破得益于该机制。构建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安防建设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引入相应的专业技防公司,建立公安督导、警企联动、市场运作的工作模式,解决了公安机关管不过来、管不到位的问题;在监控探头的管理维护上,采用“运营商建设维护、政府买单、公安应用”的建设方式,破解了探头后续维护不到位的问题;在群防群治上,借鉴香港警方公共关系做法,广泛吸纳350余名治安志愿者,全方位参与警务工作,汇聚民力共治。构建应急联动一体化新体制,市政府把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110、122、119三台合一接处警指挥调度系统”与“应急值守联动调度系统”同步运行,统一指挥、管理、调度全市34家应急联动值守单位。构建社会治理新体系,在物流、典当、长途客运等行业场所全面推行实名制,实行场所行业、网吧星级等级化管理,根据不同星级采取相应的检查频率和管理方法,积分动态升降,推动行业自律,场所行业发案数占发案总数比重逐年下降。警务运行从“被动反应”向“精确打击、精确防控”转变。2013年至2016年连续四年百名民警立案数、破案数均居全区前列。
四、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在服务管理质效上发力。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将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网上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最大限度地提升群众的获得感。率先推行办户办证“一站式”服务,群众可以在全市任何一个派出所办理各项户籍业务。公安窗口单位推出周六便民服务日。将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运输等多级审批模式改为在行政审批大厅“一站式”审批模式。为全市公安窗口单位配发了高拍仪,群众办理各项业务免收复印件和照片,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对轻微治安违法行为“多调解、少处罚、慎拘留”,减缓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破解社区民警“入户难、见面难”问题,建立“警务广场”集中见警群众工作新模式,深入倾听民意,整改存在问题。践行“互联网+警务”战略,建立工作群、社区群、学校群等200多个主题微信群,错位建设,特色互补。首创“警民之家”微社区互动平台,将各微信公众号连接整合形成网状链接、集群响应的微信社区,覆盖全市人口比重近1/2,基本涵盖了每个家庭。警务模式从“传统警务”向“合成警务、现代警务”转变。
五、更加注重科技支撑,在信息化深度应用上发力。精心搭建的全市政务云和警务云投入运行,整合互联网、公安网和其他社会数据664类2000亿余条,建成了大数据深度性挖掘、多部门立体化应用的全市数据中心。深入推进物联网在“智慧消防”建设中的深度应用,探索建立了“政府牵头、公安消防指导、保险公司买单”的市场化、社会化运行模式,实现了对消防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的全时探测、智能研判、精确预警、提前处置。大力推进以智能行为分析系统为核心的“智慧监管”建设,全时段对在押人员异常行为、异常声音、异常轨迹等预警预知,事前规避安全风险。整合全市服务热线,形成110和12345“两线”互动服务模式,无效警情全部剥离,有力释放了警力资源,警务模式从“被动粗放”向“数据支撑、信息引领”转变。
六、更加注重警营生态,在队伍正规化建设上发力。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出台了《从严治警九条警规》的刚性举措,筑牢队伍管理的“高压线”。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和公安厅素质强警交流合作的指示要求,先后与贵州铜仁、青海海西、江苏扬州、河北衡水等地级公安局签订素质强警交流合作协议。全面实施“百名业务带头人培育工程”,连续五年选派业务骨干赴南京、杭州、深圳、常州、扬州跟班学习,“警师制”“大培训大比武”等70余项学习成果转化落地。深化“校局合作”,与中国刑警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民警进行专业化培训,累计培训民警119人。全面破解“队伍班子不齐、年龄结构老化、动力活力不足”等难题,调整、提拔、任用干部201人。破解民警“入户难题”,建立“警务广场”“真人秀”集中见警群众工作新模式。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海勃湾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安永刚、“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刘建平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公安队伍正能量不断释放。2014年初,市局开始清理辞退协警员,革除协警员占用公用经费、素质低、乱执法等弊端,使公安队伍回归正规化轨道,协警人员由最多时600多人精简到不足120人。2013年以来先后吸引深圳、重庆、杭州、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71个批次公安机关考察乌海公安信息化、便民利民举措和警务机制改革。
拥抱数据 智慧警务 信息主导
记者:2017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表示,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7月11日至12日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侦查、研判、指挥一体化实战机制,努力实现对新型犯罪实施精确打击,对传统犯罪实行规模打击,对跨区域系列犯罪实行整体打击。2017年7月11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长郭声琨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强调,要主动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推进警务机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乌海在建设智慧公安、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警务工作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卜连海:近年来,乌海市公安局主动顺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公安工作中的引擎作用,提出了“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一切数据可视化”的建设目标,确立了注重顶层设计、注重信息引领、注重贴近实战、注重转型升级“四个注重”工作思路,着力破解“数据汇聚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共享应用程度较低”等问题,全面构建全警信息“根植、采集、共用、实战”四大体系,有力推动了警务模式转型升级和公安工作现代化。
一、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全警信息根植体系
借助乌海市被评为“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的有利契机,将争取到的30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建设全市“云计算中心”,精心搭建政务云和警务云,实现公安信息化与全市信息化高度融合。多批次邀请腾讯、华为等公司技术人员和全国公安信息化专家到乌海宣讲、授课。建立创意警务平台,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使信息化理念在全警落地生根。
二、注重信息引领,构建全警信息采集体系
建立标准“采”,改造警综平台系统功能,把生物DNA、电子DNA、尿检等信息纳入必采内容,民警在工作中完成信息采集,不再专门“为采而采”,形成了“工作即采集、采集即录入、录入即核查”工作机制。组织行业“采”,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物流寄递、长途车站等单位、行业安装信息采集设备,由行业主动完成采集任务。整合数据“采”,整合全市低保、婚姻、死亡、水电暖等30多类十多亿条社会数据,实时同步推送警综平台,民警只须签收和核实,不再承担信息采集工作,减轻了1/3工作量。提供服务“采”,在微信平台上开发了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自助移车等系统,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收集了大量的实名信息资源。部署设备“采”,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化和执法规范化的要求,为所有基层所队配备电子DNA采集系统、一体化信息化采集仪、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现场执法仪采集系统等“四大设备”,特别是电子DNA采集系统全方位采集手机的电子轨迹数据,实现了信息的高效采集、深度挖掘。
三、注重贴近实战,构建全警信息共用体系
创新信息归口研判会商机制,每周一上午8时,召集各分局、市局各部门负责人对维稳、治安等工作集中会商研判,形成决议事项,及时落实执行。高标准建成乌海反恐训练基地,深化处警应急一体化、信息研判一体化等工作机制,全市社会治安形势始终平稳可控。搭建乌海公安“大数据”合成作战平台,基层所队全部建立“网安工作室”,形成了全警触网“大网安”工作格局,实现了虚拟和现实两个社会统筹关联、网上和网下数据无缝关联。创新“运营商建设维护、政府买单、公安应用”的视频监控建设模式,乌海作为全区唯一代表在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工作调研会上,介绍了经验做法。中央综治办和国家发改委将乌海市评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乌海市公安局“五化并举”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经验做法在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会上作了书面交流。
四、注重转型升级,构建全警信息实战体系
信息主导维稳更加有力,为基层量身定制具有记忆、管理、人像指纹识别等功能的智能枪弹柜,一线民警全部配枪执勤。创新情勤联动全时反恐机制,利用“卡口查控直通车”等微信群,对所有出入关注人员逐一见面核查和全天候背景核查,反恐工作变得耳聪目明。信息主导打击更加精准,汇聚全市视频资源、各类平台资源,高度集成乌海公安神眼大数据平台、乌海警务百度等信息化系统,建立专业合成作战中心,搭建“乌海合成作战”微信交流群,实现对各类违法犯罪的深度打击。信息主导防范更加严密,按照管辖人口、治安复杂程度和案件分布情况等数据,科学划分了147个民警责任区、70个警组,两人一个警组联勤联动,改变了过去“一区一警”、粗放式社区工作格局,破解了社区民警沉不到社区的难题。信息主导服务更加满意,建立了社区防范、场所管控等200多个主题微信群,形成了“微警务”工作模式,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智慧档案 破解奇葩 便民利警
记者:长期以来,奇葩证明一直是困扰群众与公安有关部门的难题,甚至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听说乌海公安智慧档案馆系统有效地破解了这个难题。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卜连海:2014年以来,乌海市公安局坚持“民意主导警务”,创新档案建设理念,挖掘盘活档案资源,主动拥抱大数据,着力破解群众开证明难、民警出具证明无依据和档案归档流程滞后等工作难题,深化档案安全、资源和利用“三大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建设智慧档案馆系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公安实战、服务政府单位、服务人民群众的效能。目前已扫描形成1200余万页档案数字化资源,系统已于2015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
全市公安民警可以通过数字身份认证获得电子档案检索服务,同时,也支持为其他公安业务系统提供定制化的查询接口,使档案成为支撑公安业务的重要环节。
利用本地党政网建立面向公、检、法系统的业务流转体系及其他与公安业务数据有关联的信息采集和服务平台,从而使各单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将信息高效流转,促进公共事务协同办理,大大提高了政府单位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
群众可以利用乌海公安首创的档案自助查询机、互联网或在全市任意派出所、三区行政审批大厅,按程序和规定随时自主完成出生证明、死亡证明、家庭关系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户籍变更情况、车辆违章、公民出入境等信息查询和各类定制格式证明文件的下载和打印。
同时,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搭建移动数字档案平台,通过手机APP和微信等平台检索、推送和定制相关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的借阅预约、归还提醒等功能,既减少了民警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
精细管理 细化考核 科学用警
记者:智慧公安助推精细化管理。听说乌海公安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卜连海:乌海市公安局与复旦大学合作,借鉴现代企业ERP管理理念,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对全体民警“德、能、勤、绩、廉”实行“订单式”日常考核。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着眼于“精”,落脚于“细”,精准设计组织战略与目标规划,细化分解落实;精确定位部门职能,细化岗位职责;精细操作绩效管理,细化考核指标;精心设计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标准。努力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从部门职能入手,梳理岗位职责,整理业务流程。按照职能属性,划分了“执法打击类、管理服务类、支持保障类、内控督察类和行政管理类”等五大岗类。梳理现有岗位设置情况,明确岗位工作事项和工作频度强度,形成了全局的业务流程清单。
从流程优化入手,标准化岗位职责,规范化部门职能。采用流程优化工具,以“整体性、合法性、专业性、精准性”为原则,对现有关键流程进行全面优化。优化的流程及标准化的岗位职责,为全局的部门定岗定编、人员的交流轮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签订绩效合约,突出责任分解。绩效计划采取绩效合约的形式执行,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市局主要领导签订《部门绩效合约》,岗位人员与部门负责人签订《个人绩效合约》。合约以组织战略为着力点,“考人”与“考事”相结合,保证单位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有机统一。
强化痕迹管理,突出过程管理。开发精细化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将日常行政人事事务也纳入痕迹管理,通过业务系统与管理系统双线运用,确保了工作留痕、业绩留痕,从而对绩效进行动态管理,实时监控。
创新考核方式,突出绩效沟通。建立以月度、季度和年度为周期的评价机制,解决过去工作布置多督办少、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实现绩效的常态管理。考核结束后的分析反馈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上下沟通,共同查找问题,及时纠偏调整,保障绩效目标的有效落实。
规范奖惩措施,突出结果应用。积极拓宽考评结果使用途径,制定较为详细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规则,将其与干部提拔任用、评先评优、非现金福利、行政问责等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结果运用机制。
采用能力素质建模的方法,从全员通用能力素质、岗类核心知识能力和岗位专业知识能力三个层面,构建不同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公安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是岗位任职资格评定的基础,是民警能力素质评价的标准尺度,更是全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同时,设计开发精细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包含单位岗责管理、全局战略绩效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公务员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警务知识技能管理、公安服务品质评价和领导决策支持等八个核心模块,将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项成果以信息化的方式固化,用系统化、数据化来推进公安内部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警综平台双线运行,发挥不同的管理作用,共同提升乌海公安信息化管理的宽度,强化信息化管理的深度。
聚焦打击 合成作战 科技支撑
记者:针对目前刑事犯罪的新特点,乌海市公安局有什么创新性的打击思路与理念?目标是什么?
卜连海:为积极应对当前动态化、职业化、智能化的刑事犯罪新特点,2014年2月以来,乌海市公安局以“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准地办好案、更好地控发案”为目标,牢固树立“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主业”的意识,将专业手段、警务保障、基础信息等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向侦查破案聚焦,积极创建合成作战打击犯罪新机制,有效解决了“信息科技共享壁垒、部门警种各自为政、基层基础支撑薄弱”三大难题,实现了打击犯罪的精准高效,推动了警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记者:围绕这些思路和理念,制定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卜连海:依托市局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优势,按照“以人为本、集约用警、合成作战”的现代警务理念,组建一个作战中心,创建五大合成作战机制。从市局刑技、技侦、网侦、信息和基层实战部门,抽调22名业务骨干组建专业合成作战中心,汇聚整合公安信息资源科技手段,分为综合研判、刑事技术、技术侦查、网络侦查、视频侦查、刑嫌管控、信息监督七个工作小组,7×24小时为全市侦查破案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
一是以案件现场为中心,创建现场立体化勘查合成机制。现场勘查严格落实“一长四必”,对每起刑事案件,要求刑侦、技侦、图侦等部门对现场实行立体化合成勘查,逢案必勘、必采、必录、必比,最大限度搜集、储备现场信息,打好刑事侦查工作“第一枪”。
二是以集中整合资源为重点,创建公安和社会信息共享合成机制。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向全警授权开放,办案民警可即时查询各部门警种信息,可即时查询民航、物流、社保等70多类社会数据信息。建设“乌海市电子DNA”平台,以采集嫌疑人通讯数据为核心,全警授权进行智能搜索和关联分析。给予合成作战中心“公安部云搜索”“公安厅智能搜索”等平台的最高查询权限,随时服务实战。
三是以科技支撑为核心,创建四大打击手段合成机制。合成作战中心整合刑技、技侦、网侦、图侦四大科技手段,无条件支撑实战。依托“乌海市公安警务综合平台”,增设合成作战模块,实行查询审批手续的网上流转和查询结果的网上反馈,特设由PKI绑定的电子签章审批,简化繁琐的审批拷贝环节,高效便捷支撑实战。整合全市6000余路高清摄像头、540多路治安卡口及各类社会安防监控,搭建视频侦查系统,办案民警可随时调阅视频资料,进行查询比对分析。
四是以公安微信群为载体,创建科学化指挥合成机制。充分应用现代通讯技术,采取实名注册、定期删除、暗语联络等保密措施,建立以合成作战中心为核心,以侦查打击部门为主体,市局、分局和部门警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的两个500人的合成作战微信群。大家在群内不受层级、时间、地域限制,实时发布预警警情信息,即时下达作战指令,发送查询请求和侦查结果,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参与每一起案件的侦破,实现各部门警种“大兵团”协同作战、“零距离”无缝配合和在侦查破案环节上的“智慧”核聚变,形成纵向指挥层级减少、横向互动联系畅通的扁平化指挥工作格局。
五是以基础信息实时监督、案件倒查为手段,创建基础夯实合成机制。每日对案件信息、现场勘验信息、涉案物品信息进行检查,通报信息质量及落实整改情况;对侦查打击中发现的人员管控、治安管控、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报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对问题严重的事项,市局督察部门根据合成作战中心提供的信息,发布《督察建议》,在每周全市治安研判例会上,通报一周打防管控中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
记者:合成作战机制采取怎样的运行模式?
卜连海:主要采取战时启动、常态研判、倒逼基础的模式运行,既用于大要案件,更常态支撑打击多发性侵财“小案”。
一是接警即动,全警响应。案发后,侦查员通过合成作战微信群第一时间发布简要案情和支撑请求。合成作战中心各小组发挥职能作用,跟进案件;涉及其他警种相关工作时,各业务部门即刻联动、各显其能、共同作战。
二是现场必勘,侦研互动。案发后,办案单位第一时间对现场痕迹物证、电子物证、视频资料、时空轨迹等进行勘验提取,并及时上报合成作战中心。中心运用多种手段同步跟进,现已基本形成了“基层单位初步研判→合成作战中心全面支撑→反馈下达信息指令→基层落地查证→合成作战中心二次研判”直至侦查终结的全程支撑工作模式。
三是案后研判,类案总结。对已抓获的嫌疑人活动轨迹进行案后研判,辅助讯问、深挖余罪;研究同类案件的作案手段、规律、特点,充分利用全国跨区域线索平台、协作平台等工具扩大战果,实现打击效能最大化;总结提炼办案技战法,全警推广运用,提高侦查办案能力。
四是常态研判,合成经营。紧盯“人员”线索,围绕在逃人员、吸毒人员等可能实施违法犯罪的刑嫌人员开展网上调控,从中发现犯罪线索;紧盯“物品”线索,对被盗抢手机电脑展开“三查”,对涉案物品开展网上比对,对涉案车辆进行布控。
五是以打促防,打防结合。建立监督通报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侦办案件过程中现场勘查、信息采集、治安管理等工作的薄弱环节,对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时空轨迹的倒查,发现防控漏洞,及时通报相关管理部门整改,倒逼基层基础防范管控工作完善。
记者:这些机制和模式的应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卜连海:通过四年多的实战练兵和实践检验,合成作战工作新机制日趋完善,成效凸显。
一是凸显一个“多”字,侦破案件多。通过强力打击犯罪和及时堵塞防控漏洞,实现了刑事案件现案破案率上升、发案数下降的目标。
二是凸显一个“快”字,破案速度快。与周边地区建立了良好协作关系,搭建了区域性的微信协作群,实现了及时预警、及时防控。
三是凸显一个“准”字,打击更精准。合成作战的常态化,使警务信息资源和科技手段高度集中地应用于侦查破案,实现了支撑主动化和持续化,使打击犯罪更加精准,既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又大大提升了破案效能。
四是凸显一个“强”字,攻坚能力强。对以前很难侦破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案件,如今应用合成作战新机制,攻坚克难能力大大提升。
五是凸显一个“升”字,群众满意度提升。由于破案多、破案快,特别是涉及民生的侵财“小案”,群众报警公安机关都快速赶赴现场,不仅让群众感到案件有人管,而且破案后缴获的被盗、抢财物都能够及时返还原主,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六是凸显一个“活”字,盘活警力资源。合成作战微信群中的全体民警在参与和关注案件侦破过程中,共享合成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侦查破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干”为“想着干、抢着干、争着干”,实现了警力资源盘活的最大化。
记者: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你局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卜连海:一是深入推进刑事案件“两统一”工作。率先建成“网上案件管理中心”,对工作流程进行细化,出台了《刑事案件审核规则》,使法制与办案部门和检察机关的对接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完成警综平台执法办案系统与“一体化信息采集系统”“执法记录仪管理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对接,实现视音频资料与案件材料统一对接,集中管理。
二是深入推进受立案制度改革工作。在规范接报警和受立案的基础上,计划出台《乌海市公安机关案管中心(室)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对案卷的规范管理。率先实现执法办案系统自动管控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结果运用,全市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同比下降45.5%,久拖不改、屡改屡犯的执法办案问题得到了彻底整改。开展常态化接报警受立案监督工作,共抽查案件类警情2179起,发现存在的问题187起,全部整改到位。全区公安机关“受立案”改革现场会在乌海召开。
三是深入推进涉案财物管理工作。对全市公安机关的涉案财物管理、存放场所进行统一升级改建,建立了公、检、法一体化的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中心,运用涉案财物管理软件自动管控涉案财物的移交移送,实现“换押式”移交,智能化管理。
四是深入推进警务公开工作。依托乌海市公安局门户网站,在原有的向社会和特定对象公开、网上公开办事的基础上,在全区率先实现对特定对象公开短信告知和生效行政处罚决定文书网上公开功能,目前已公开1200余份。
转变观念 模式创新 毒品萎缩
记者:乌海公安在禁毒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卜连海:我们将禁毒工作与维护稳定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动员全警之力,聚合各类资源,全力打造“毒品危害萎缩型城市”,有效遏制了毒品问题蔓延势头。
在打击毒品犯罪工作上,我们打破传统“长线经营”侦查模式,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适度经营”,强化禁毒合成作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的现实危害。
在吸毒人员收戒工作上,继续坚持“全员大收戒”,对全市在册吸毒人员逐一见面、逐一核查、逐一分类,全面摸清禁毒工作实情,对病残、吞食异物吸毒人员做到“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性吸毒人员,确保社会面无失控吸毒人员。
在禁毒基础工作上,严格落实“逢嫌必检”,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一律进行电子DNA、生物DNA信息采集和尿液检,将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与乌海“智慧民生服务平台”相融合,对吸毒人员采取“网格化”管理。目前,全市新滋生吸毒人员增长率仅为3.1%,远远低于全国和自治区的平均水平。
在禁毒宣传工作上,积极拓展“全国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示范单位”建设经验,聚焦青少年预防教育,善用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提升禁毒宣传教育的广度、密度和深度。
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上,全面深化乌达区“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单位”经验做法,强化“党政主导、政府协同、多方参与、协调配合”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格局,办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吸毒人员管控率不断提高。2013年以来全市戒毒人员管控率已达87%。
在禁种铲毒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上,认真开展传统踏查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无人机”在禁种铲毒中的应用,确保全市毒品踏查“无死角”、毒品原植物“零种植”。强化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确保全市易制毒化学品和精神、麻醉药品“零失控”。乌海市连续18年无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2014年被自治区禁毒办授予“禁种铲毒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经过“防、打、控、戒、治”多点发力,全市禁毒工作成效显著,新发现吸毒人员由过去最高23%,下降到目前的2%,在校学生和20岁以下青少年始终保持无吸毒行为,吸毒人员年龄结构持续老化,实有吸毒在册人数持续减少,占作案人员比例持续降低,毒品对社会危害持续减轻,乌海市乌达区成为自治区唯一一个挂牌重点整治摘牌的地区。国家、自治区禁毒办先后六次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乌海禁毒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本文图片由刘宇新、李永军、徐晶、王智强提供)■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