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多出门往外赶,忙活了一上午,可惜还是没能抓到现行。”初见董继清,他便朝着记者“吐槽”。
董继清是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缉毒中队中队长,从警27年,早出晚归是他工作的常态。
用董继清自己的话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空下来就觉得闷得慌。51岁的他,至今战斗在禁毒一线,因为“办案子过瘾”。
2009年参加禁毒工作至今,董继清直接参与的毒品刑事案件八十余起,抓获贩毒犯罪嫌疑人91名,破获涉毒行政案件七百余起,缴获各类毒品共计八千余千克。
“闯”在缉毒一线
从两米多高的墙上跳下,董继清才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三米多的深坑。
2013年4月,公安部部督“2013-0423”制贩毒案件主犯黎某逃至红安。证据显示,该团伙在红安县华河镇有一个制毒窝点。
接到公安部通告后,红安警方进行了前期侦查,发现制毒窝点隐蔽在一处单门独户的农家小院,四周空旷并设有两米多高的围墙,白天根本没法靠近。
黎某社会关系极其复杂。为避免打草惊蛇,董继清等人白天乔装打扮,骑着摩托车在附近搜取情报,晚上蹲点守候寻求抓捕时机。
经周密部署,警方决定于4月22日24时实施联合抓捕行动。
按照行动方案,需有人翻过制毒窝点围墙打开铁门。
“谁进去?”行动前夕,作战指挥员问道。
“我!”董继清立即请缨。
民警们心里明白,董继清即将进入的制毒窝点内部状况无人知晓,毒贩很可能持有武器,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没事儿,我当过兵,对前期情况也比较熟悉,没人比我更合适了。”见指挥员犹豫,董继清再次申请。
接到命令后,董继清翻墙而入,随后就没了声响。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慢慢过去,制毒窝点的大门终于缓缓打开,民警们顺利对浑然不觉的嫌疑人黎某及陈某实施抓捕,现场缴获毒品“麻果”二十余千克,半成品十余千克,制毒机器一台。
“毒贩在墙内挖了一个三米多的坑,翻墙过去时不小心掉了下去,花了些时间悄悄爬出来。”董继清回忆说,翻墙后整个人都是蒙的,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怕被毒贩发现,很痛但又不敢乱动不敢说话。
董继清笑言,这是红安警方缴获毒品最多的一次案件,先后抓获了11名犯罪嫌疑人,“很带劲”。
带病擒毒贩
因接受治疗得太迟,董继清右手中指至今不能弯曲。
2016年12月10日,红安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在侦查中获悉,有毒贩准备在某公寓内交易毒品。
获悉情况后,董继清带着民警陈浩分驾两辆车对毒贩实施跟踪,准备“抓现行”。
在城内周旋近四小时后,嫌犯车辆在当地某小区停下并摇下车窗。随后,一名吸毒人员靠近涉案车辆并完成毒品交易。
由于当时正处于下班高峰期,人流量较大,董、陈二人决定先按兵不动。
随后,眼见毒贩的车将要驶出小区的安全栅栏口,董继清瞄准时机迅速超车,将毒贩车辆截停,陈浩则迅速跟上堵住了后路。两人分别拉开嫌疑车辆驾驶室及副驾车门并要求对方接受检查。谁知其中一名嫌疑人从车内掏出一把长达70厘米的砍刀径直砍来,缠打过程中,董继清的手指骨折,陈浩的手掌被砍伤。
最终,警方现场抓获毒贩三名,缴获毒品“冰毒”九袋,“麻果”四颗,砍刀五把,假军用牌照一副,假民用牌照一副。
看着陈浩满手的鲜血,董继清很愧疚。
“是我带队,我在指挥,我受伤倒没关系,但是跟着我出来办案的年轻人受伤,觉得是我没照顾好他。”董继清说。
当晚,案件处理完毕,长时间的跟踪侦查加上与犯罪嫌疑人的激烈较量,董继清因体力不支昏迷,幸而抢救及时。
原来,董继清当年7月才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一直在吃抗凝血药物的他,因为“闲不住”,违背医嘱悄悄回到了岗位上。
“第二天又忙着处理案子,第三天发现手指越肿越大才去医院检查,说是骨折了。”掰了掰不再灵活的中指,董继清对记者说。
“火眼金睛”识毒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董继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2016年12月11日,董继清手指骨折次日,红安警方获悉县城某KTV内有人聚众吸食毒品。听说有新案子,他再次要求参与作战。
当天,红安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杨俊带队实施抓捕。统一指挥下,23名现场人员悉数被控制。
“你觉得里面有没有没吸毒的?”杨俊对着董继清调侃。
现场扫视一番后,董继清回复道:“这里一共23人,只有一个人没有吸食过。”
果不其然,尿检结果证实了董继清的说法。
“一般吸毒人员都会偏瘦,总是有诸如摸头之类的小动作,脸上可能会长痘痘,吸食毒品后眼神游离,专注力低,说话语无伦次……”从事禁毒工作八年多,董继清说起缉毒识毒经验早已头头是道。
分管刑侦工作的红安县公安局副局长罗红新把董继清称作是“刑侦大队的志愿军”。
“以前刑侦和禁毒没有完全分开,警力不足,只要听说我们有大案子他就主动过来帮忙,我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罗红新评价说,董继清这人,工作靠谱,业务能力够硬。
……
(摘自《法制日报》 2017.7.16 刘志月 夏辉 何正鑫 文)
……
详见本刊2017年10期
编辑:警察文摘----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