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李玫瑾教授谈心理系列三 心理创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8/3/13 10:09:01
浏览次数:13435  

  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李玫瑾
  
  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主持人:大家好,李教授好!欢迎来到心理场。
  上一期,李教授结合“人的成长年龄段”,告诉我们为什么“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在早年”。本期,李教授将通过深入分析几起案例进行充分的解释。
  李玫瑾:大家好,主持人好!
  人的危险心理从其引发到显现于外的行动,短的可以几十秒、几分钟,长的可以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可以潜伏几十年。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一些无厘头的案件,很多人不明白一个一直活得好好的人,看不出任何让他“心理崩溃”的经济问题、情感纠结或其他不良刺激,可是有一天他却突然大开杀戒,并且,其犯罪方式呈现出预谋与设计的特点。比如2017年美国赌城发生的枪击案、2007年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中国也有这类案件,比如2009年北京大兴发生的杀害一家六口案件,2003年河南发生的用木马床方式杀害近20名青少年的案件。这类案件都找不到引发犯罪的充分理由,犯罪人往往没有前科,因此除了怀疑他们精神上可能出现问题外,似乎无法解释这类犯罪的心理。如果说他们精神上异常,可他们最基本的精神活动——认知,又显现非常正常,因为预谋就是最好的证明。
  弗洛伊德曾言“一雀落地不会无因而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凡是行为中呈现预谋特点的犯罪一定有相关的心理原因。那些找不到心理原因或动机的犯罪是因为“引发点”不在眼前,不是近几日或近段时间内的刺激,而是源于时间已为“过去时”的刺激。这个刺激发生在他人生过去的一个时间点甚至是早年,即未成年时期。如同养生,某些疾病的形成不是源于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的问题,而是数年甚至是从小养成的饮食或生活习惯。当疾病显现或爆发时,几乎没有马上治愈的可能。比如癌症、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
  许多心理问题源于早年,可是,心理病态呈现于外又有滞后的特点。为说明这种现象可列举一起真实案件,这起校园枪击案曾震惊世界,因为它发生在一个平和与友好的大学校园内。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大三学生赵某(韩裔),他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且一直读书也比较顺利。有一天他突然在宿舍向两位无辜的同学开枪,打死两个同学后跑到邮局给警察寄出一盘录像带,然后又返回学校,直接走进他平时上课的教室,向在场的老师和所有同学开枪,30个人即刻死亡。他又走向其他教室,因其他教室同学听到枪声已有防范,他几番攻击未遂后回到作案的教室举枪自杀。案件不仅令人震惊和悲哀,更让人不解其中缘由。起初,美国警方怀疑如此疯狂的赵某的作案动机或许是在向周围人寻求报复(这一判断是对的),问题是警方侦查了一段时间后找不到报复的理由,即刺激他的人或事。在案发后当晚,这所大学的人们进行悼念活动时点燃的蜡烛是33个,除了32名受难者,还有一个给了杀人且自杀的赵某。在随后的葬礼上,每位遇难者的墓碑上都有一束鲜花,同样,凶手的墓碑上也有一束鲜花。在鲜花中还插着一张纸片,上面写道——“你一定有过孤独、有过痛苦,只是那时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帮到你。”这样一群充满善良、悲悯之心的师生,凶手有什么理由报复他们,且下此狠手?其作案动机是什么?
  很快,美国司法部成立了专案调查组,想了解他的作案动机。调查专家最先走访的是他的舍友和同学,得到的反馈是:“赵某平时独来独往,从不与人交流。”“他挺奇怪的,也很令人害怕。曾有一个同学想跟他交朋友,好几次主动接触他,他都爱答不理的。”“认识赵某三年,就没见他笑过。”走访任课老师,多数老师反馈“我们对这个孩子没什么印象”。然而,一位英语老师却反映:“我早就知道这个学生要出事!”因为英语课经常有写作要求,而作文是观察人心理的最好窗口。老师反映,赵某的作文大多描述的是暴力,内容让人毛骨悚然。老师曾将其中一篇提交给校方,希望他们关注这个学生的心理,但校方阅后却回复“不过是些杜撰的暴力内容,不必大惊小怪”。案发后,调查小组找到那篇作文,内容是“一个小男孩有一个继父,母亲在眼前时继父对他很友善,但母亲不在身边时,继父就凶相毕露……后来,小男孩发现继父竟是杀死自己亲生父亲的凶手,于是处心积虑设计并最终杀死了继父”。
  从作文内容看,他似乎曾经受过家庭内的暴力威胁。于是,调查专家又走访了他的家庭,结果发现,作文内容完全是赵某杜撰的。事实上,赵某的父亲不仅活得好好的,与其母亲的感情也很好,更没发生过家庭暴力。赵某全家是韩国人,他八岁那年,全家从韩国移民到美国。他的父母通过15年的打拼,从洗碗工做到了洗衣店老板,他的姐姐大学毕业后还获得了在政府的工作机会。如此看来,案发前赵某的生活无忧。他的父母对调查小组专家说,赵某不太爱说话,有些孤僻,猜测他是因为一直没学好英语,所以没自信开口说话,但此次作案是什么原因他们也不清楚。
  接下来,调查组看到了赵某在作案时寄给警方的录像带,其中有手写的23页宣言、43张照片和28份录像资料,其中凶手持枪或榔头摆出各种暴力姿势,还充满威胁的言语。在视频中是他录的时长约20分钟的话语,开始时意思表达还算清楚,后来就出现混乱,仔细一听,大意就是“……你们有房子、汽车,你们有黄金、期货……你们有无数机会和方法来避免今天发生的一切,但你们决定让我流出鲜血,把我逼到了墙角,只给我留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的决定。现在,你们已沾满鲜血的双手将永远无法洗净”。警方认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仇富”的情绪。可是,调查小组认为,赵家不是穷人,有自己的洗衣店、雇员,有别墅、汽车,为何“仇富”呢?
  中国也关注了此案,媒体报道时也请专家点评,有专家指出这是美国枪支泛滥的结果。可是,枪支泛滥应该是很多人随身带枪,现场但凡还有一人身上有枪,就不可能让赵某杀尽室内的30人。所以,武断地将这类犯罪归结到枪支泛滥上似乎说不通。此案真正值得研究的是赵某的内心“病”变,他的危险心理何时开始、如何形成——这是问题的关键。
  分析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根据事实的行为材料。犯罪人的行为材料可包括他的表情、言语和动作。此案中,首先,凶手的表情材料是:根据同学反映——“赵某不太说话,从无笑容、不合群”。就此可发现什么心理问题?大家可能会猜想:这是性格内向,人际交往障碍,还是不善于表达所致?可是,性格、交往、表达仍然属于表现于外的内容,不是内心活动的内容。这就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在真实材料基础上仍然需要解释与分析,这种解释和分析必须建立在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犯罪心理分析也同样,在行为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去进行分析。
  我对赵某“内向、不交流、封闭表情”的表情分析是因为他“内心的某种恐惧情绪”。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合群倾向时曾总结道:当个人的恐惧对象源于非人类的自然现象时,个人倾向于合群;相反,人的恐惧对象源于同类即他人时,个体倾向于回避他人不合群。如果说近期要发生地震,人们往往主动接近人群以获取有关地震的任何消息;相反,如果说近期有人要找他算账,或有人要查他底细时,此人一定回避或减少接触其他人。另一种心理分析是依据相同情境进行类比分析。相似情境是:如果把一个人的眼睛和嘴比喻成一个房间的窗户和门——窗户是内、外观看的,房门是要进、出的。试想,当人在住宅里却永远拉上窗帘并锁严房门时,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这一地区应该治安混乱,常有人破门而入,为了安全起见,不让人看到屋内,更不能随便打开房门。一个人不与人说话,不给表情,恰恰是不想让人了解他的内心。为什么不让人了解?因为他不信任任何人,他有对人的恐惧。
  其次,在分析“表情材料”后还有第二个行为材料,即被英文老师上交的那篇作文,这是“言语材料”。作文中的主角是“小男孩”,我们知道,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家中最有力量的人,如果父亲没了,剩下的孤儿寡母就比较容易被外界欺负,如果母亲再被骗且杀父仇人通过欺骗走入家内,谁最危险?一定是孤苦伶仃的孩子。作文虽然写的是“一个小男孩设计杀死继父”的故事,但作文体现的作者内心活动显然是一种危险感、一种恐惧感,然后才是奋起抗争的自我保护。
  
  ……
  详见本刊2018年3期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